在濟南起步區黨工委、管委會的堅強領導下,在省住建廳、市城管局的大力支持下,濟南起步區綜合執法部以系統思維、有解思維、底線思維、迎前思維為統領,踔厲奮發、開拓創新,2024年垃圾分類工作取得顯著成效。
一、堅持頂層設計,引領垃圾分類新時尚
2024年綜合執法部聯合社會事業部等多部門聯合制定了《濟南起步區2024年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》《2024年起步區生活垃圾分類“進校園”工作實施方案》《2024年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生活垃圾分類總體宣傳實施方案》等一系列制度文件,垃圾分類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。
二、創新工作思路,構建全流程閉環體系
堅持“大分流、細分類”工作思路,建設裝修垃圾、大件垃圾、園林綠化垃圾“大分流”體系,進一步規范餐廚垃圾收集運輸工作,積極探索建設可回收物收運體系。

三、加大設施投入,引導居民積極參與
(一)兒童垃圾分類活動中心落成
該公園集科普教育、實用功能、美觀景觀及居民參與性于一體,旨在激發居民的環保意識,同時美化城市景觀空間。

(二)智能垃圾分類房建設完成
在新建小區建設完成智能垃圾分類房15座,該分類房具備自動稱重、消殺、除臭、電子督導等功能,大大提升居民投放便利度。

(三)農村“撤桶并點”常態化運行
2024年在人員業務培訓、收集車輛管理、收集點位維修維護等方面加大力度,定期開展現場檢查,確保分類工作落到實處。

四、建設分揀中心,推進兩網融合
在小區設置智能回收箱20余臺,配備上門回收車輛8輛,積極推進兩網融合;建設分揀中心2處,分揀中心配備分揀、稱重、打包等設備,集再生資源回收、分揀、加工、儲存、銷售于一體,回收分揀加工能力達20噸/日,大大提高資源化利用率。

五、豐富校園宣教,培養孩子分類意識
(一)開展“垃圾分類達人說”比賽
參賽人員用生動的語言和真實的經歷,分享了自己在垃圾分類中的成長故事和心得感悟。垃圾分類和綠色環保意識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。

(二)開展“手抄報創作”比賽
孩子們紛紛拿起畫筆,盡情揮灑自己對垃圾分類的理解與暢想。此次活動共收集到100余份作品,這些手抄報色彩鮮艷、設計獨特,展現了青少年對環保事業的熱愛。

(三)編制垃圾分類知識讀本
組織行業專家和教師團隊精心編制了濟南市首套(涵蓋中學、小學、幼兒園)生活垃圾分類知識讀本,讀本內容豐富、形式多樣,既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,又貼近生活實際,由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。

六、實施精細化管理,提升分類成效
(一)擴大音樂專線
持續優化音樂專線,推動生活垃圾精準分類收運,實行“公交化”收運,對沿街商戶進行垃圾分類收集,督促轄區商家養成定時定點投放習慣。

(二)簽訂廚余垃圾協議
與企事業單位、餐飲單位、菜市場、鮮超、在建工地等簽訂廚余垃圾運輸協議,采取上門收集模式,提高廚余垃圾分出質量。

七、廣泛宣傳動員,營造全民參與氛圍
(一)完善志愿服務體系
2024年組建了濟南“泉心全力”垃圾志愿服務團起步區分團,招募志愿者300余名,開展了進校園、“桶邊指引”、“有害垃圾宣傳周引導”、“入戶宣傳”等各類志愿活動600場次,居民垃圾分類意識明顯增強。

(二)加強宣傳報道
全年在市級以上媒體發布垃圾分類工作稿件500余篇,其中,在央媒發表150余篇,系統展示起步區垃圾分類亮點與成效,為垃圾分類工作營造良好輿論氛圍。
(三)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
圍繞濟南市確定的“踐行綠色發展理念,‘泉’力開展垃圾分類”主題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、知識培訓、入戶宣傳等活動500余次。

八、堅持以點帶面,強化示范引領
對原有示范區域持續開展規范化運營,提升垃圾分類成效;對新建小區精心設置投放點位和宣傳標識,配備督導人員;對單位、機關、醫院、工地、學校等場所積極開展垃圾分類示范創建,定期開展星級評定活動,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,提升各類機構垃圾分類整體水平。

九、謀劃研學路線,探索分類宣傳新路徑
依托智能分類設備、垃圾分類宣教基地、主題公園、轉運中心、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和光大焚燒廠、十方固廢處理廠等,精心打造垃圾分類主題研學路線,通過沉浸式體驗,吸引更多人投身環保事業,共筑綠色生活。

十、打造無廢細胞,助力無廢城市創建
“無廢細胞”創建多點開花,配合相關部門,順利通過 1 個街道、5 個社區、13 個村莊的 “無廢細胞”創建驗收,營造了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濃厚氛圍,共建共享的 “無廢” 理念深入人心。
